第1113章 勾引-《重生之神级学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因此,到了“张飞蓝刺头”的新物种现的论文出栏,负责执笔的谢教授,竟是干净利落的将第一作者让给了杨锐。

    杨锐也没什么犹豫的就笑纳了。虽然民间对于新物种的现很感兴趣,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,一篇新物种的论文就很普通了,要是鉴定出来一个新类群倒是有点厉害,仅仅是蓝刺头属的新种,也就只能表到中文期刊上过过瘾了,谢教授用鉴定工作兑换杨锐的pcR教学,也算是公平交易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凭着杨锐在生物学界的声望,他表一篇新物种的中文论文,更是一路绿灯。

    往常需要两三个月,甚至四五个月时间的审稿,只要九块八……不是,只要**天,竟就给审结了。

    不用说,《植物分类学报》的编辑,肯定是没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,而向审稿人透漏了杨锐的身份。

    在国内,或者说,在全球范围内,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,尤其是大人物表论文,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故事。

    如果严格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,谁知道负责审稿的学者,会不会脑子一抽,就给拒稿了?说不定还会写上一封言辞激烈的评语。

    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,在中国生物学界,已经是顶级水平了。nets都表了一遍,又是gmp委员会的委员,还有不俗的战绩,声望刷的几乎破顶,再加上名下拥有两间实验室的管理权,可以说,他的动向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生物学的走向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学者,要是被一家中文期刊拒稿,会是什么样的结果?

    如果中文期刊的拒稿理由充沛,那自然不用说了,期刊和拒稿人都能刷出大大的名声,但是,就中文期刊目下的成色来说,他们想找一位能与杨锐对等的生物学家审稿,都不太可能,又有何资格拒稿?

    这就好像是达尔贝科投稿到美国的普通期刊上,结果被科罗拉多大学不知名教授给拒稿了一样。

    学术界内的轰动效果一定会有,但绝对不是期刊社想要的。

    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,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是多多益善的,而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也不是不能拒稿,可要是拒稿的话,他们希望审稿人最好是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。
    第(2/3)页